即时新闻

倘若没有门神的存在,我们璀璨缤纷的民族文化,是不是就缺了一丝奇幻色彩?

奇幻门神记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01月16日        版次:A10    栏目:    作者:陆基民

  □陆基民

  

  聚龙里,粤中一个古老的山村里一条古老的石巷。每逢腊月岁末,巷里就和整条村子一样,飘弥起扑鼻的米香。家家户户都在磨米浆搅米糊。稠稠的米糊在大锅里被不停搅动成胶泥状,半生半熟挞到案台上,反复搓揉至绵韧,再搓压成一个个洁白的粉团,还有一根根两头尖的细圆粉条。粉团用猛火蒸透后黏结厚实,称作“团糍”,土音“寒提”;粉条叫“茅枪糍”。“寒提”浸进清水中,可保质一两个月。

  新年和整个正月,“寒提”都是村人的上佳美食。切成薄片的“寒提”,以腊肉起锅拌芹菜炝炒,味香三里;或放进煮过鸡鸭鹅的肉汤里煮滚,再撒几根蒜段,滋味美不可言。这道传统的乡土美食,首先是供奉给灶神爷爷的。

  贴神像已是除夕那一天,贴的是门神。年夜饭前,家家大人老幼沐浴更衣,齐聚家门前,家长亲手或指挥家人在大门左右贴上神像,边贴边口念两位门神名字。贴毕,家长举燃香三柱,供奉于门右旁地下,然后引一家大小,依辈分、排行鱼贯跨入家门……以后,每逢初一、十五,虔诚的人家都要拜一次门神。

  这些与门神有关的俗例和情景,发生地是我的故乡。而我对门神的真实记忆,全来自我少时生活的那座粤中小城。

  岁末,县府前的大街一侧,便会出现一长溜的临时摊档,摆桌的,是展纸蘸墨现场挥春的;架铺板的,多是摆卖年画、窗花、利是封、炮仗等一应过年喜庆物品。摊档中,总会有门神的画像摆在显眼的位置,一般只摆出一对,印象里多是着红战袍执金锏,穿绿甲胄舞钢鞭的两位武将,就是我在小人书中看过的唐代人物秦琼和尉迟恭。大年三十午后散摊,在年夜饭的鞭炮声中,贴到家家户户大门上的门神形象,却远远不止这两位,有关公和张飞,岳飞与牛皋,赵云与马超等武将,钟馗和魏徵,韩信与萧何等传奇故事人物,甚至青龙白虎,加官进禄,宫娥仙女……

  我小学时候的一位好朋友,家住城西边沿的一条老巷。首次去他家玩,就像走进一个门神的展示画廊。百十米进深,两三米路宽,多处折弯的巷道两侧,几乎户户门扇贴门神。门神人物有同也有不同,大多数我未曾见过,见过的也不识其名。

  同学家是一间带天井的灰瓦青砖小屋,逼仄阴暗,小小的天井只看到一丈见方的一块亮天。同学父亲早逝,靠母亲在家为葵艺厂加工葵扇为生,当地人称之为“合扇”。成年后回想起来,觉得她母亲真是虔诚,合2柄葵扇才得一分钱工钱,却舍得花2角钱去请一对门神。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倡“移风易俗”,贴门神亦属“移”“易”之列。小巷很多人家门扇上,贴上了男工人执钎炼钢,女社员握镰抱禾一类的时兴年画。直到动荡的十年过去,门神才渐渐回归传统的位置。

  近日,在潮阳铜钵盂仁记巷汾阳世家,我见到了郭小东教授搜集、收藏的门神门板及门神拓片,所载门神形象有七十二尊之多,大部分我从未见过。我们的祖先,以非凡的群族想象力创造了门神,倘若没有门神的存在,我们璀璨缤纷的民族文化,是不是就缺了一丝奇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