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徘徊洱海边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07月28日        版次:A08    栏目:大美中国    作者:张伟棠

     喜洲白族古建筑

     洱海边

  

  文/图 张伟棠

  

  在大理的日日夜夜,我都在围绕着洱海转。

  洱海南北走向长40多公里,东西宽不到10公里,形似长长的耳朵,安放在苍山东面,海岸线弯弯曲曲,海中岛屿星罗棋布。我总是流连在洱海边,看清澈见底的湖水,被徐徐而来的清风吹起一波接一波的涟漪;看浑身洁白的海鸥,在枝条摇曳的枯柳下来回展翅;看晴朗的天空、雪白的云朵,倒映在纯净的水面,构成一幅清纯洁白的美丽画卷。我常常走在龙龛古码头,穿过“海月”石牌坊,迎面吹拂着“下关风”,只感觉滔滔洱海畔,全是大理的风花雪月、古镇的风情万种,一草一木都带着诚心诚意,只为让游客们心满意足。

  洱海边的喜洲古镇是白族文化的发源地,三面环水,如同镶嵌在洱海西岸的一颗洁白、耀眼的明珠。我走进古镇,第一眼就看见那座古朴、典雅、庄严、厚重的门楼。两层八角屋顶,木石砖瓦结构,一楼是白灰墙,二楼是红木墙。一楼通道正门两侧有两副褐底黄字的对联,外联“东鉴龙湖集三千顷汇澜沧江水奔流南去,西连灵鹫列十九峰纵横断山脉逶迤北来”,内联“斯为叶榆古郡初兴地,此乃史验名城第一门”,横批“锦绣苍洱”。二楼正面“正义门”三个红底白字则苍劲有力。细看一旁的石碑,原来这里在唐宋时曾为大理国重要城邑,明清时乃是滇西重镇,所以这里的古建筑吸收了西方和江南民居艺术特色,形成非常独特的建筑风格,也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我恭恭敬敬地跨过“正义门”牌楼的木门槛,步入古老的麻石街巷。右边,一片水塘倒映着几棵枝繁叶茂的古树;左边,一条漂满水浮莲的河涌上有一座雕花栏杆的小石桥,两边白墙灰瓦、飞檐翘角的古建筑,无一不述说着古镇昔日的繁华。街口那棵千年老树,据说叫大青树,由阴阳两树合二为一,是白族人的镇镇之树、风水之树。

  沿着石板大街往前,就是远近驰名的四方街小广场。这里的大多数建筑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格局,充分反映了白族人民的艺术创意与才华。照壁,是白族人设在牌坊旁边墙壁上的一个白色方格,形状就像墙报栏。据说照壁是白族人用来刻写祖传家训和乡规民约的地方。我看到上面写着,赵家的家风是:琴鹤家声;张家的是:百忍家声;杨家大院墙上的照壁则赫然刻着:清白传家。

  四方街有一座牌坊叫文明坊。以前,这座牌坊叫题名坊,那些在科举中取得功名的村民都可以把名字刻上去,体现了白族人民对教育与传承的重视。四方街右边的匠志集、稼穑集和尹家祠堂也是很多人喜欢游览的景点。再往前,便是转角楼、翰林苑和黄金汉院,更是游人如织。古街东面是一望无际的麦田,麦田北面滨水地带就是网红打卡景点海舌公园。

  我十分欣赏白族人路边的牌坊艺术。喜洲中心小学的德馨牌坊就是一座石雕;严家侯庐的云端味集牌坊却是砖画加木雕;翰林苑的牌坊不知是哪位木匠的惊世之作;尹辅成院的牌坊则可以说是古代门楼的典范;老街北的古镇喜洲牌坊足以代表当地的建筑水平;光前励后牌坊更有看头,“苍山含笑迎宾客,洱海飞帆壮画图”,说出了喜洲大小商家的心声。

  在一家餐馆,我点了几道地方菜,菜名分别是“水性杨花”“野菌火锅”“翠香鸡脯”……服务员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以温婉的言语详细介绍:“水性杨花”这道菜取材于洱海水里的野菜花加红椒丝等配料炒成,所以叫水性杨花。我听说野生菌很贵,服务员又耐心地解释:我们这里的菌在很多环节上已省下了成本,加上我们是薄利多销,不贵。果然,这么一大桌山珍美味,买单时一看,确实不贵。

  我继续在洱海边徘徊,我还想听听这里关于“风花雪月”的传说和“清白传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