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蜜腊波桥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07月07日        版次:A09    作者:

    

  画话  □陆小鹿

  “塞纳河在蜜腊波桥下扬波/ 我们的爱情/  应当追忆么/ 在痛苦之后往往来了欢乐……”这首诗,名叫《Le pont Mirabeau》,中文译作:蜜腊波桥。

  ,这个译名很棒,就像朱自清将Fontainebleau译作“丹枫白露”,胡适将Ithaca译作“绮色佳”,有些汉字天生带有意境感,引人无限遐想。

  《蜜腊波桥》的作者是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我最初知道他,倒并非从他的诗歌,而是先从别人的画里认识的。

  前些日子,读了本小画册《夏加尔》,看到里面收了一幅画《向阿波利奈尔致敬》。画面怪诞,背景一个大转盘,分割成红、黄、绿、白四个色块。前景一男一女,两人共用一条腿。

  我没有看懂这幅画想要表达什么,但我注意到了阿波利奈尔。夏加尔为什么要向他致敬呢?看了书中介绍,原来十九世纪末,阿波利奈尔创立了立体派诗歌。当时正住在法国巴黎的夏加尔深受影响,于是也将立体主义运用到画中,用立体主义分割画面的画法创作了这幅致敬的画。

  没隔多久,在另一本小画册《毕加索》里,我再次看到阿波利奈尔。这一次,阿波利奈尔是以画中人的形式出现在毕加索的油画《三个音乐家》里。

  《三个音乐家》里画了三个人物,左边一个吹单簧管的白衣丑角,中间一个弹吉他的花衣小丑,右边有一个手持乐谱的传教士,看起来像剪纸拼贴画一般卡通。书里说,从左到右,三个人分别指代毕加索、阿波利奈尔和雅各布,后两位都是毕加索当时的好朋友。在这幅画里,毕加索同样运用了立体主义手法。

  两次在画册中邂逅阿波利奈尔,我不免对这个人产生好奇。阿波利奈尔为何与画家们交游密切?带着此疑问,我去查资料,原来彼时阿波利奈尔正致力于改革和突破传统诗歌,于是深入画家之中,与他们频繁交流,汲取他们的艺术思想,从而运用到传统诗歌的改革中。

  艺术果然彼此相通,画家可以从诗歌里汲取灵感,诗人也就可以从画中获取启迪。延伸到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种种艺术形式,是不是都可以互通有无融会贯通?

  《蜜腊波桥》显然是首情诗,它是阿波利奈尔写给谁的呢?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当我认识了某个新名字后,之后就时不时会在某处再次看到这个名字。

  是的,几天之后,我又看到了一幅画,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亨利·卢梭画的,画作名字叫《阿波利奈尔与玛丽·洛朗桑》。

  这幅画不如上两幅抽象,普通读者如我一眼就能看得懂内容。繁茂的绿树下面,站着一男一女,男人手持羽毛笔和稿纸,女人举起右手,手指指向天空。两人的面前,盛开着一排绚烂的春花。这是一幅甜蜜的爱情油画。画中男人便是阿波利奈尔,而女人,则是他相恋了六年的恋人洛朗桑。那个时候,他俩应该常携手去蜜腊波桥上散步吧,“就这样手拉着手脸对着脸/在我们胳臂的桥梁/底下永恒的视线/追随着困倦的波澜/让黑夜降临让钟声吟诵/时光消逝了我没有移动。”

  可惜的是,相爱的两人最终无果,这首《蜜腊波桥》就是两人即将分手时写下的。然而,我还是羡慕他们,艺术家最令人羡慕之处就在于他们有能力用作品记录下身边所爱的人,以画作、以诗歌……

  巴黎塞纳河上,总共横亘了36座桥,其中一座就是蜜腊波桥。认识了阿波利奈尔之后,我便殷殷期盼着何日再去巴黎,去蜜腊波桥上走走,去它的西南桥头,寻找镌刻着的这首诗——《蜜腊波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