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昙花的话】

捕捉不同的“声音”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08月25日        版次:A07    作者:尤今

    

  尤今  新加坡作家

  最近,新加坡公众告示牌上的翻译文字频频出错;我和美国诗人暨翻译家白雪丽(Shelly Brant)聊起这个病态现象时,她一针见血地说道:“那些文字,一看便知道是翻译器的杰作。翻译器拥有一个绝顶聪明的脑袋,能够根据设定的条规在电光火石间把不同国家的语言翻译出来;然而,译文之所以生硬,甚至,错误百出,原因就在于这个翻译器徒有脑袋而缺乏一个可以到处跑动的身体。”

  她进一步解释道:语言是活的,在不同的语境里、不同的情况下,甚至,出自性格相异者的口里,同样的词汇所要表达的意思可能是截然不同的;而这,就是语言的多样性、复杂性,同时也是语言的大魅力了。有脑袋而没身体的翻译器,缺乏了在外跑动的条件、欠缺了和他人接触的机会,只能一板一眼地闭门造车,自然难以产生完美的工作效果了。

  撇开翻译器不谈,专事翻译的白雪丽表示,翻译家赖以不断进修的“学府”,其实就是一双善于聆听的耳朵;每一回全神贯注的倾听,都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此外,没有止境的“旅行”,绝对是翻译家赖以提升自己的方式——遨游世界固然是旅行的最高境界,然而,混迹市嚣也是另一种自我教育的行走方式。

  白雪丽每年总有好几个月在国外飞来飞去,捕捉不同的“声音”。她认为每个国家、每个城市、每个地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声音”——“声音”指的是一种无可替代的特质。

  当她住在新加坡时,每一天都会提着平板电脑,到人声鼎沸的咖啡店去,一面聆听市嚣的声音,一面捕捉书中文字的声音,然后,在中文和英文之间,建造一道坚实美丽的桥梁;由于她善于捕捉“声音”,因此,在她为金庸、陈丹燕、范稳、张翎等人翻译的作品里,读者清清楚楚地听到了作者们“活灵活现”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