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版画收藏:

“大师入门之选”,能否靠新藏家建立新秩序?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12月02日        版次:A10    栏目:名家话收藏    作者:林清清

     毕加索《快乐小丑嘉年华》纸本麻胶拓版画

     胡安·米罗《飞翔》纸本九色石版版画

     郑爽《黑牡丹白牡丹》水印木刻,中国美术馆藏,广东美术馆藏,逵园艺术馆提供

     萨尔瓦多 · 达利《爱的艺术·梅尼雷斯不忠的妻子》纸本彩色石版画版画

     受访嘉宾 齐喆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秘书长、中国壁画学会常务理事

     李卉仟如 广东崇正拍卖有限公司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总监

     黄轶群 逵园艺术馆负责人、东平典当博物馆馆长、艺术品藏家

  文/羊城晚报记者 林清清

  图/受访者供图

  在近年来轰轰烈烈的收藏市场上,版画与其他类别相比,价格门槛不高,被认为是“收藏大师的入门之选”。人们往往能以相当低的价格,买到大师之作。尽管我们也常见到安迪沃霍尔的版画作品动辄拍出千万美元,但即便是毕加索、米罗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西方大师,或是中国油画市场领军者赵无极,他们的版画也常在10万元人民币区间内便可买到。

  当一些著名版画家的作品,以博物馆收藏的同等级别进入艺术爱好者的家中,很多人也许在庆幸,国内的版画收藏市场还未成规模。在如今新藏家大量入场的背景下,版画是否会到受到更多关注?市场上对版画的反应有何变化?为何版画会成为各门类艺术家的跨界之选,同时也有许多版画家转向别的艺术领域?科技的进步,对版画创作和发展意味着什么?收藏版画,怎样才是更理性的态度?羊城晚报记者请来版画艺术家、画廊经营者、拍卖行业界人士深入探讨。

  壹【艺术价值】

  版画几种,艺术何价?

  羊城晚报:为年轻藏家所广泛关注的“大师入门之选”,与艺术家所谈的版画,会否常常有所错位?例如现在市场上非常热门的原作授权限量复制;其他绘画门类艺术家的材质创作尝试,例如赵无极的版画探索,毕加索为插画所做特别版等;还有版画家的艺术创作。你怎么看这几种不同类型版画的艺术价值和地位?

  齐喆:在谈到的这三类不同的版画作品时,可能年轻藏家对版画的认知程度,和版画界自身的认知程度,恰恰是相反的。

  第三类版画家的艺术创作在艺术界是最受关注的核心。第二类其他门类的艺术家从事的版画创作,其实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甚至更早的时候,艺术家都往往会介入到版画的创作中来,而且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所以也是我们版画界很关注的内容。

  至于原作授权限量复制,严格意义上来说,它是作为其他画种借助一个媒介产生更大量的推广,它主要的目的还是在商业范畴里,与我们现在所谓的创作版画有一些差别。版画家当然也会关注到这个话题,因为这批艺术家往往是在大众更熟悉的艺术领域,达到了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市场对他们的作品有更大量的需求,他们才会借助版画的复数性来进行复制,所以从销量来说,占的市场比例非常大,大家的关注度也比较高。但是作为一名版画家,我认为这一类媒介复制性的作品,在创作时并未考虑版画所特有的艺术语言,更多是借助现代的高精微喷技术完成的,它跟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版画的概念还是有些差别的,它的艺术价值更多的是体现在它原来创作时所依托的媒介,比如国画或油画的艺术价值,而不在于版画的价值。

  但我接触的新一代版画家也并不排斥这种知名艺术家的限量推广进入到市场中来,因为媒介传播性本身也是版画这个画种的一个特点,现在其它画种的艺术家捕捉到了它,利用复数性和传播性来扩大他的受众,我觉得无可厚非。

  我认为中国的书画艺术市场是非常庞大的,可以包容的量很大。凡是具有强烈排他性的,多少是有些自卑心理。版画的市场好不好,不是因为这批复制作品冲击造成的。藏家应该清晰地理解这些都称之为“版画”作品之间的区别,这一点解决了,我觉得是各取所好,你选择哪种类别的作品,我觉得都无可厚非。

  李卉仟如:版画艺术包涵了木板、石版、铜版、丝网版和综合版等各类不同版种。版画家按照不同的创作需要,使用不同的版种进行创作。每一种版种的语言都各有所长,从版画作品中能看到清晰的媒介痕迹。比如说古元、李桦、黄新波等这些优秀的老版画家,作品中的情绪通过木刻版画的形式强有力地表达出彼时人物坚毅的信念,是具有研究价值和学术意义的。

  而其它艺术家,有些并不是以版画见长的。这些艺术家对于版画艺术偶发性魅力的研究可能更为痴迷,作品同样精彩,也为他们的创作带来新的灵感。我们在看这些作品时,可以把它看作是艺术家们不同状态的一种创作,或者是更个人趣味化的尝试。这些可以作为对艺术家作品收藏体系的一种补充。比如说毕加索对麻胶拓版画同样具有技术创新,他将工艺进行缩减,提出“绝版术”,促进了麻胶版画在欧美的广泛普及。

  原作授权限量复制给了我们更好地近距离接触艺术大家的机会:这些作品在艺术家的严格把关下,最大化地还原原作的色彩、造型。同时也为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低成本收藏的入口。

  羊城晚报:你如何看待版画的价值?

  李卉仟如:现在是一个年轻藏家入场的转换期。目前国内市场上一些过千万、百万级别的大价位做品,大部分还是会在50后60后藏家手里。70、80甚至90后新藏家,很少有买家能够拿下这些重量级作品。但是大家开始对“美”有了关注和需求,让艺术品走进自己的生活,打造有风格有腔调的空间环境,那么收藏什么就变成了他们的课题。

  这时版画就成了一个很好的初级选择。它不会让我们出错:一方面无论上述三种不同种类的版画,都是真迹,且价格低。另一方面,这些作品往往都是代表作,它还提供了美育价值,让大众去阅读艺术,这个是很关键的。可以通过版画作品,进入收藏市场,逐渐升级收藏体系。

  黄轶群:随着版画媒介和概念的发展和延伸,版画的收藏价值确实有待市场重新思考或者更精确的细分,但我觉得版画本身就是一种相对大众的收藏种类,会随着大众对于艺术收藏范围扩大和认知的不断提高,有更真实的体现。

  版画的传播性、可读性是很强的。这种形式令大众容易去欣赏和接受,加上价格门槛相对较低,我觉得,无论是哪一种类的版画,只要是建立在作品具有艺术性的基础上,再保证了限量和真实性,就会有它的市场价值。

  贰【收藏状况】

  版画收藏,是否靠年轻藏家建立新秩序?

  羊城晚报:版画藏家的特点是什么?年轻藏家的喜好是否明显?

  齐喆: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就我个人接触的一些版画藏家而言,他们具有良好的其他学科背景,甚至具有良好的美术教育背景。我的版画作品挺多是美术界的人在收藏,他们自己所从事的画种,市场价格往往远超版画价格。而我个人也收藏我所喜欢的版画家作品。比如我早年就开始收藏郑爽老师的作品。像这样的博物馆级的作品,我们私人家里也能挂着同样的藏品,我觉得这就是版画的复数性不可取代之处,这是其他任何画种都不可能做到的。

  很多收藏版画的藏家可能不见得是单纯出于投资的考量,更多是自我对于艺术审美需求、精神需求的考量。

  李卉仟如:70后、80后甚至90后的新藏家,其中大多部分具有高学历,经常逛博物馆、美术馆,或本身就是设计师、建筑师、从事与艺术相关的行业,在收藏初期会节省成本选择版画。

  年纪较长的藏家相对偏爱传统的、本土的,与他们更贴近的作品。新藏家更能接受不同的艺术带来的感观享受,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

  版画藏家,具体在不同的门类分布也不同。比如说专门收藏版画家的作品,他们会相对传统,注重学术性。新入场藏家,可能会喜欢西方的大师作品的版画。还有一批中青年藏家,他们基于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喜好,比如喜欢中国当代艺术的,那么“四大天王”的版画作品,也是他们整个收藏系统里面的一部分。

  羊城晚报:国内有学者如代大权曾说版画是一个尚未形成市场规模的画种,你的看法?目前版画的主要收藏渠道是怎样的?

  齐喆:我同意。版画有市场,但以规模化的考量来看,显然还没有达到应有的规模。它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没有那么悲观。

  其实版画在业界的学术口碑是非常好的。靳尚谊先生曾说,中国艺术在市场冲击最强烈的时候,版画恰恰因为没有形成规模性的市场,所以让版画家保持了一个相对平和、冷静、学术化的心态,创作也更学术一些。在刚结束的第13届全国美展十件金奖作品里,版画获得了两件金奖,当然这个不是一个主要评判标准,但是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在业界对版画的认可度还是非常高的。

  随着中国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审美能力人群的增加,版画的市场规模会逐步扩大。中国的艺术市场的可能性还有很大,版画易于入手,处于很实在的市场状况,我觉得它未来还有极大的可能性与发展空间。

  黄轶群:目前版画的主要收藏渠道,可能还是在画廊和一些专业的博览会上,一些有名气的拍卖行也有涉猎。但总体来说,在中国,版画不算是一个形成系统规模的收藏门类。

  羊城晚报:整体国内市场来看,市场状况如何?

  李卉仟如:我觉得版画的接受程度,不像其他画种在大藏家群体那里的接受度那么高。崇正今年秋拍中,“蜕变中前行”中的西方重要艺术大师作品,像毕加索的版画,是作为海报招贴的实验性创作。这种特别版的数量是非常少的,所以它的价格也会比较高。另一个新兴木刻时期主题,我们希望用中国的版画与西方做一个对比。

  但从投资心态来看,我觉得藏家们考虑更多的是保值。版画具有保值的稳定性,价格很稳定,但它的升值是缓慢且稳健的。因为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它不具备像天价收藏品的那种稀缺性。当然,这种现状我认为是市场对版画的偏见造成的。

  黄轶群:除此以外,近几年市场还有一个趋势可以留意。随着潮流文化的影响,年轻一代对版画的接受和喜爱程度越来越高,而且年轻客户群体也会关注数码创作和一些插画、动漫类型的现代版画,所以说,市场外延也在变大。

  作为藏家,除了看作品的学术艺术价值外,有时会因为某个系列有特别的意义而被打动。比如我三四年前收藏过亨利·马蒂斯的一件版画,是他为朋友创作的一个海报。印量很少,每一张都有马蒂斯签名,更重要的是,这是马蒂斯看完这个朋友的一封书信,为了他这个爱情故事而创作的。对于喜欢马蒂斯的藏家来说,这就很有收藏意义。

  叁【收藏tips】

  高科技发展, 会否令版画收藏面临挑战?

  羊城晚报:现在高科技令复制更精准,是否会令版画的收藏价值面临新挑战?比如我们看到一些版画家转攻其他艺术领域,你如何看这种现象?

  齐喆:版画的确是很出人才的一个画种,接受过版画教育的艺术家在相关的艺术领域,比如说影像、当代艺术、空间媒介、跨媒体艺术等领域,都出了非常多的跨界艺术家。我认为这首先和中国国内版画市场没有达到应有规模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我认为版画家具有一种特有的计划性、材料性、媒介传播性的版画思考方式,其他画种的从业人员可能比较难具备这么综合的素质。版画的特点恰恰和当代艺术的很多特点是有关联的,所以很多版画家会往当代艺术转换。有些人继续在传统的凸、凹、平、漏4个版种里做探索和发展,有些人开疆拓土,向其他的领域扩张。我非但不觉得这是悲观的事情,我甚至觉得这恰恰应该成为一个值得骄傲的事情,因为这是艺术上拓展的探索。

  国内最典型的例子应该是徐冰,他在央美接受了严格的本科和硕士的版画教育,对版画的复数性和间接性的理解程度是超越一般版画家的。在他后期的当代艺术作品里,也能感受到包含有很多版画创作的思考方式。中央美院副院长苏新平也是做版画出身的,他现在还坚持版画创作,但是也拓展了自己的创作媒介与方式。包括现在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本科也是学版画的。

  羊城晚报:版数的价值是否要留意?

  齐喆:版数的价值这个也很关键。我觉得中国版画市场没有真正形成,跟艺术家太过浪漫的不严谨的签名和版数有关。老一辈艺术家对这方面不够重视,就会出现藏家的不信任感。但近年来对版数的控制和约束会越来越严谨。

  具体的作品的版数设计,跟作品印制的技巧和工作量有很大的关系。有些版种比如黑白木刻,印制的技术难度相对低一些,印多些也没什么问题。但是像我的版画作品中还介入了一些金属媒介,很难有工坊可以代替印制,在完全要靠自己印制的情况下,我更强调版画的间接性,对它的复数性我并不过分强调,所以作品的印数一直比较少。我认为除了刻版,印制过程也很关键,在决定我的版画作品最终魅力的因素中,印制的作用起码占了一半。

  我觉得版画家要综合判断自己的市场可能性和精力,对版数的签署应该更严谨,不要少也不要多。

  黄轶群:版数的意义是很直观的。版数越少,相对而言收藏价值就会越大。这也是为什么说要挑选一些更专业或有信誉的画廊、机构去进行收藏,因为他们也会帮艺术家更科学、更合理地去规划版数,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