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嗨嗨!嗨嗨……”当阵阵铿锵有力的吆喝声由远及近,我的心便不由得一紧——英歌舞!想不到这次回乡,恰好碰上了家乡的英歌队。 英歌舞,是潮汕一大特色民俗活动。这项源于古老傩舞的传统民俗,融戏剧、武术、舞蹈于一炉,那种古朴刚健、粗犷雄壮之美,总能被乡亲们演绎到极致——数十名精壮男子分列两队,浓墨重彩地装扮成梁山好汉模样,手执双槌,敲击跳跃,边走边舞,好不威风。每到旷埕或庙堂前,英歌队便驻足展开表演:双槌在“好汉们”手中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或在胯下,或在后背,敲击变换,出神入化。舞至高潮处,鼓点一阵紧过一阵,槌声一棒快过一棒,一时间桴鼓相应,槌棒纷飞,让人目不暇接。随着队伍中喊出振聋发聩的“嗨嗨”吆喝声,队列遂应声变换队形,时而长蛇挺进,时似双龙出海,时成四虎并驱,时现孔雀开屏……气势恢宏,豪气干云。 英歌与锣鼓,常常联袂上演。看,锣鼓队,敲锣搷鼓,燃炮鸣铳,旐旗飘扬;瞧,英歌舞,桴鼓紧接,金旓曳曳,傩礼祈禳。单有锣鼓没有英歌,显然不够热烈;而光有英歌没有锣鼓,也会显得单调。“春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每逢家乡游锣鼓、舞英歌,村民皆放下手中活儿,鲜衣怒马,驻足赏乐;妇孺老幼,熙来攘往,欢天喜地。 大致每个人心中都有英雄情结,虽然隔着漫画式的脸谱,但队员们俨然已成了大家心目中英雄的化身。小时候每逢家乡舞英歌,我便常常冲到队列最前头,一一辨认这帮英雄好汉。看,领头黑不溜秋的是李逵,那红须及胸的是杨志,剃光头留络腮的是“花和尚”鲁智深,手持长蛇道具穿梭在队列中的定是“鼓上蚤”时迁无疑……最惹人注目要数两名“巾帼”豪英——孙二娘和顾大嫂。“她们”形容俊美,粉面红唇,但举止刚劲,动作落落大方,让人难辨雄雌。记得第一次看英歌舞,几名小伙伴就曾为此争辩不休,有说是男人扮的,有说肯定是女的,一时间谁都说服不了谁,于是打起了赌。我们不声不响地跟踪着两名“女英”,亲眼见他们一前一后,大摇大摆地走入了男盥室,谜团这才豁然而解。 “英歌锣鼓闹猜猜,游了千年又重来……一曲锣鼓英歌,牵动万里乡情万里爱,你可记得当年情怀……”其实,童年的记忆从未远去,家乡的英歌锣鼓,几度蒙太奇般在我的梦里回放,如今重闻萧鼓钟声,更添几分温湿的感动。 岁月如歌,乡情如画。故乡的英歌锣鼓,宛似一挂百看不厌的油画,色调浓厚,古朴典雅,洋溢东方文化神韵,又蕴含传统道德基因,是潮汕这片厚土上盛开的人文奇葩,为“种田如绣花”的潮人所独有,在思想纷繁的时代,依然闪烁着瑰丽的人文色彩,散发着浓郁的地域气息。 本版制图/范英兰 本栏目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具有纪实性,以散文随笔为主,紧扣岭南文化。投稿请发至邮箱:hdjs@ycwb.com,并以“乡音征文”为邮件主题,个人信息请提供电话、身份证号码。 统筹/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