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闵[美国] 旧金山中国城最大的会馆将举办一次高规格的新书发布会。书的名字叫《情满金山》,它的作者是华人圈中著名的侨领,人称“会长”。虽连姓氏也省掉,别说名字了,但只要是对本市侨情有基本了解的同胞,都知道年登80的“会长”,当了无数届“会长”,不是这个会就是那个会,在“XXX同乡会”任期完了又去“XXX联谊会”竞选,凭着超好的口才、亲和力和人脉,永远是“开会坐主席台,团体照坐正中”的角色。 不过,不是谁都晓得会长还是作家,在海内外发表了大量作品。会长在书封面的署名是真名:王伟。书是政论、新闻、新诗、散文及新诗的合集。别致的是,折页的《作者简介》,并没有列下任何职务。王伟私忖,要全部开列,一页也不够,省略了又心有不甘。与会的是侨社头面人物、乡亲、文友和作者邀来的粉丝。中文报刊和电视台的记者都到了。 会馆的中文秘书小张奉命参加这一盛会。他的身份有点特殊,这本书的绝大部分文章由他捉刀。只有两篇是王伟出国前当小学老师时写的,之所以选入,是因为在国内文学杂志所举办的大赛中,分别得了二等奖和三等奖,是当地“成就最高”的。 多年来,会馆里的办事员已习惯了这样的模式:每一次“会长”走进私人办公室前,拐去大厅,在小张的桌面轻敲一下,说,来。小张屁颠屁颠跟着,出来以后,对旁边的同事说,我有任务。躲到平日不用的小小会议室,赶紧泡制。写出来的文章,要么登在本市的中文报章,要么登在家乡的侨刊,要么寄往国内的报刊。 发布会的主持人,是会馆的副会长,王伟一手提拔的年轻人。副会长指定小张上台,出发点是:小张对这本书最有发言权,他所罗列的“会长”写作上的成就,就是“自己”的“经验之谈”。小张起初不愿意,表面的理由是才疏学浅,难以挖掘“大著”的思想性、艺术性;骨子里是尴尬,自己写的怎么好意思吹?好在,他一贯来吃的是“文字饭”,角度的选择,分寸的拿捏,多拐些弯就是。于是,答应下来——由不得他不答应。 发布会波澜不惊地开下去。固有程序、套话均略过。轮到小张上台。他从西装内袋掏出的讲稿,是主持人审阅过的。小张才不会笨到贬低作者,若然,连自己的台也拆了。可是,他发现,刚才几位侨领的发言,都有一个通病——空洞。他们没有应酬,没有来得及翻一翻这本“必然在大洋两岸留下永久性意义的巨著”,他作为唯一熟读此书的行家,必须说得具体一点。 于是,脱稿发挥,举了集子中的两篇为例。他当然成竹在胸,因为是自己的得意之作。第一篇是《唐人街的现代图腾》,主题是:同胞们必须把乡愁转化为参政的热情。从台下听众的微妙反应,小张晓得大家终于从刚才的沉闷气氛走出,暗里为自己的才华得意。他很想知道在场的侨领们反应,但“会长”和副会长坐在台上,他须扭头才看得到。小张不愿意被人看到自己“看老板脸色”的小家子气,坚持面向台下。 “再谈谈集子中的败笔。”小张说下去。语气不重,但明显地感到会场所有人的情绪从“麻木”切换为“震惊”。小张暗自得意,卖个关子,拿起麦克风旁边的瓶装水,喝下一口。继续说:“败笔……”副会长站在来,走近小张,贴着耳朵说:“停一下。” 副会长拿过麦克风,说:“各位前辈,先生们,男士们,临时出了点状况……现在改由本市著名评论家发言,小张休息一下。” 小张很不体面地被请下台,脸色发青,回到座位。 发布会开完后,小张坐看人们散去,没有动。他知道一定挨侨领一顿教训。果然,副会长凑近他,压低声音说:“败笔?这本书怎么可能有败笔?有也不能现在谈嘛。什么叫发布会?尽说好的。”委屈的小张要作辩解,副会长大度地按了一下他的肩膀,意思是回去再说,随即离开。 当天,小张走进副会长的办公室,恭敬地送上一本打开来的《情满金山》,请他看其中一页——篇名《败笔》的时评,它的主题是:本市建供吸毒者使用的“健康中心”是一大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