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零点。 外面的一切都浸泡在夜色中,只有窗口漏出一点暖黄的光芒,大致勾勒出破旧的外墙的轮廓。没有猫叫,没有人语,甚至连风声也没有——这是一个过分寂静的大年三十,也是疫情暴发后一个普通的深夜。刘妈抬头看了眼表,犹豫再三,按下拨出键。 “嘟——”深夜本不是个通电话的好时间。但刘妈知道,宝贝女儿只有在这时才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她并不想打扰女儿休息,但过多的牵挂总要有个安放的地方。 “妈?怎么了?”听到女儿疲惫的声音,刘妈心里酸酸的。“吃晚饭了吗?” “随便对付啦。” “今天累不累?” “嗯……还好还好。”刘妈敏锐地捕捉到那声低不可闻的叹息,张了张嘴,最想说的那句话在嘴边打了几个转,却没说出来。 “那个……你今晚能回家不?” “我要值班。” “哦……那你好好休息,妈挂电话了。” “妈,我想吃你做的饺子了。”通话结束前,女儿突然说了一句。 刘妈熄了灯,躺回床上,却无法入眠。十七年前“非典”时期,她不也是这样不分白天黑夜地在病床边从死神手中抢夺生命,忙得顾不上家,女儿生病了,都全靠邻居帮忙…… 醒来,已是早上八点。天空白茫茫一片,像看不到头的雪原。寒风似卷刃的刀,毫无章法地乱劈。刘妈犹豫了几下,还是出门了。空旷的大街上寥寥几人,刘妈拉了拉口罩,想着那涨价的猪肉,也想着她那明艳活泼的女儿正包裹在层层防护服下,在死神身边风风火火地走着。刘妈的眼睛又湿了。 回到家,捣馅、和面、擀皮,刘妈从未如此卖力过。不管怎样,先包饺子。一锅又一锅…… 下午五点,气温骤降,雪花洋洋洒洒飘成一片。刘妈将几大保温盒的饺子放在副驾驶座上,准备去趟医院。要进高速的时候,志愿者拦下她测体温。那小伙子头顶和大衣上的雪花像是怎么也拂不去,查完体温后,刘妈听到他的肚子还不合时宜地“咕咕”响了。他挠挠口罩下的脸,似乎有点不好意思。刘妈从座位上拿了个保温盒,不顾志愿者百般推辞,塞了过去。“自家做的,大年初一的,趁热吃了啊。” 刘妈过了卡,瞄了眼后视镜,小伙子招手的身影单薄而温暖。 远远地看到医院大楼上发着光的红十字标志时,已经是晚上了。这时,一辆车横在路旁,一个女子抱着一个正在抽搐的小孩,倚在车门边,正在打电话,手足无措。那女人一见刘妈的车,赶紧挥手求援:“我车刚熄火了,孩子病了,孩他爸在外地,能麻烦您吗?我们的体温都正常!”女子焦急慌张的声音在口罩和泪水中更是含糊不清。刘妈犹豫了。这种情况,哪能理会啊,可是……刘妈的脚愣是踩不动油门。“上来吧,我也要去医院。”刘妈终于摇下车窗朝女子喊道。十七年前的那场“非典”时,要不是好心人相救,自己的女儿怎么能挺过去…… 二十分钟后,刘妈赶到了医院。“快去看急诊。”刘妈递给那女子一个装得满满当当的盒子:“自家做的,大年初一,别饿着了。”那女子抱着孩子颤声说:“谢谢!” 刘妈拎着剩下的保温盒袋子往熟悉的楼层走去,在护士休息室,她看到女儿已褪下厚重的防护服,坐在墙角简陋的长椅上,拿着一瓶葡萄糖水在喝。 “妈!你怎么来了?”她有些诧异,疲倦的眼睛一下亮了起来。 “给你送饺子。赶紧吃,怕都不热了。”刘妈催促着女儿,偷偷抹去眼角的泪花。“大家一起吃!”刘妈招呼着休息室里的年轻护士们一起吃饺子,大家都很高兴:“谢谢阿姨!”“好吃!”她们都是别人家的女儿、母亲啊,刘妈眼中又泛起泪花。 “真好啊,老护士长送饺子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刘妈回头便看到当年并肩作战、如今已是护士长的老战友:“你,又上一线了。” “是啊,好像又回到了当年跟你一起拼的时候!”护士长一脸倦容,眼睛却熠熠生光。这时,休息室里的广播响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众志成城,共克时艰……”这声音就像是来自十七年前一样,刘妈的心里泛起一片暖意。 她望向窗外的天空,星星点点,连成一片,温柔地怀抱着这座城市。 (指导教师 欧子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