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董事长麦照容(右四)、东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吕琦元(右三)和校领导检查今年新生入学工作 |
|
全国同类院校排名升至第30位 2019年,在迎来建校15周年之际,学校喜讯频出。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校友会2019中国独立学院一流专业排名100强》,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位于第30位,拥有六星级专业1个,五星级专业3个、四星级专业7个。9月2日,武书连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发布。在2019中国255所独立学院综合实力排行榜中,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位居第42位,其中在广东省独立学院中名列第7位。 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今年普通本科招生5500多人,创历史新高。招生本科专业达到41个,招生范围也扩至18个省份。 目前,学校已有在校生2.3万余人,建立了以管、工为重点,管、工、经、文、法、艺、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促科研,设有13个教学单位,41个本科专业;建立了92个专业实验室、200多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24个校级科研机构,与一大批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关系。 在今年的毕业典礼上,学校隆重表彰了50多名成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应届毕业生,其中不乏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及英国伯明翰大学、日本宇都宫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院校。作为一所“年轻”的独立学院,该成绩的取得尤为不易。 办学实力增长强劲 成绩背后,是办学实力的证明。2009年,按教育部要求引进民间优质资本,东莞理工学院和广东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举办城市学院,并于2011年择址东莞市寮步镇建设新校区。新校区位于松山湖大道旁,交通便利,湖光山色,环境优美,学校教学、生活、活动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成为广大学子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 近年来,学校建设完成了商科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教学中心、电子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省级信息类专业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等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保险学、物流管理、安全工程等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校还拥有软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省级特色专业在建项目。 经过15年的发展,学校壮大了一支人员相对稳定、专业学科结构合理、能满足教学需要的自有师资队伍。学校还聘请了全国知名院校的教授、专家学者、行业协会与企业的专家等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常年聘请台湾及外籍教师担任教学工作。 近四年,多位教师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不断增多。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取得国家授权专利29项,承担教改课题37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77篇。 致力助推教师成长发展,学校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和教师发展咨询委员会,并设立青年教师发展基金。2015年9月开始实施企业年金制度,成为广东省首家实施“五险二金”制度的高校,受到教育部门与社会的高度赞誉。 学校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师生国际化视野,目前已与国外十多所知名高校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校还积极开展港澳台合作交流,与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开展了保荐研究生项目,与台湾淡江大学、大同大学等高校开展紧密的教师及学生交流项目。 人才培养拓宽领域 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校企共建、协同育人工作,分别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办了云财务管理卓越班、与北部湾财产保险公司合办了保险学专业创新班、与广东鸿高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合办了土木工程“鸿高卓越工程师”创新班等,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稳步推进。 学校先后多次组织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国际(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际、国家级竞赛,并屡获大奖。通过参加各类竞赛及对外交流学习活动等,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就业创业技能有了较大提升。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显示,该校连续几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 学校积极主动服务东莞,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从东莞实际出发,组建了东莞制造业设备智能化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等10多个服务东莞的科研机构,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进入新时代,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办学宗旨,主动适应本科教育改革的新需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采取系列举措“让学生忙起来、让教学活起来、让管理严起来”,全校总动员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取得了良好成效。 立德树人十五载,金秋硕果满枝头。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走过了辉煌的15年办学历程,正朝着“办百年名校,创一流大学”的目标阔步向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金秋十月,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即将迎来建校15周年校庆。作为一所独立学院,该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办学宗旨,主动适应本科教育改革的新需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办学十五载,学校在人才培养、教研科研、校园文化、创新创业、服务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成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