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拒绝流行】

知识忽悠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1月05日        版次:A07    作者:曹林

    

  曹林  北京时事评论员

  岁末年初,一些号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教父”的人在各种场合布道,这些所谓的二道贩子,自己一年没看几本硬核的书,在知识上没什么贡献,却俨然一副教父模样,攒几个段子,引几句名言,说几句俏皮话,团队设计几个“金句”,说这就是知识,教别人怎么求知。一篇文章说《学习没有捷径,知识付费四大“天王”走上神坛》。其实从来没什么天王,没什么神坛,都是朋友圈吹出来的罢了,生意和营销而已。一群没知识的人制造知识焦虑,然后向一群更没知识的人割韭菜收智商税。

  求知不是付费和扎堆的事,书呢,是要自己去看的,求知是辛苦的、一个人的事。让人担心的是,现在有些人基本不看书,而是满足于从互联网上获得信息,把互联网上获得的那些碎片化和野鸡化的信息当成知识和理论,把名人鸡汤和抖机灵的奇葩说当知识,然后把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建立在这种网络根基上。这是很成问题的,厚积才能薄发,有完善的知识体系才能有健全的判断,碎片化的网络知识带来的只会是肤浅同质和情绪化的思考。

  徐贲在《阅读经典》中提到,互联网上获得的巨量信息造成了拉里·桑格所忧虑的“知识贬值”现象:全世界互联网服务积累的信息越多,信息越是容易获得,比较而言知识就越不稀奇,越无吸引力,我担心互联网已经大大削弱了人们对知识独特性和知识为何值得追求的感受。桑格说,信息的超级丰富,其实让获得知识变得更困难了。确实,这也是我一直强调阅读方面“互联网-”的原因所在,做减法,不要养成对网络二传手、电视节目中油腔滑调“快思手”的依赖。

  胡适曾狠狠地批评过同时代的一些评论家:天天打牌吃花酒,从来不做学问的研究,也不做社会的考察,只靠一个真滑的头脑。——那些所谓的“知识教父”,多是如此。靠一个真滑的头脑去忽悠,忽悠里夹一两句正确的废话和鸡汤,你就当成了知识。